写在前面
2020年春季,忽如其来的疫情阻碍了学生返校开学。欧亚学院的同学们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线上教学后,部分同学于5月初返回了心心念念的校园。然而,面对疫情的不稳定性,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的方式以保障学生的健康。
工作实践周(以下简称WORKSHOP)是欧亚艾德艺术学院以国际化应用型教学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后的重要实践课程之一。然而,在疫情的影响下,以往同学们期盼的设计界大师等行业导师均被隔离于校园之外。
WORKSHOP课程虽然面对疫情下行业师资无法到位、教学环境受限校园等客观现实挑战,然而环境设计专业的老师们却积极回应问题,调整课程思路,纷纷自发组队为各年级的学生重新设计实践课题,并带领线上、线下的同学一起行动起来,将实践教学“进行到底”。
![](/__local/8/FC/86/F477EE1E57B4231469C49A082A9_BF0C1921_83A30.png)
实践课程遇见疫情下的校园
关于“校园认识地图&MAPPING”的那些事
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课程设计理念,WORKSHOP主题之一的“校园认识地图&MAPPING”是环境设计专业四位专业组教师以各自研究背景为理论基石,为环境设计专业大二学生量身定制的以调研实践为主的课题。下面就聊聊些有关此课题的那点事吧!
PART1
这个WORKSHOP老师带大家整点啥?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青春记忆的载体。欧亚学院的校园建设在经历了二十余载的打磨后,无疑已成为欧亚学院各届莘莘学子校园生活中最喜爱与留恋的场所之一。
“校园认知地图+MAPPING”工作坊聚焦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调研能力,并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课题设计首先引导同学们在环境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下,通过采用科学调研方法去自主探索和解密欧亚学院学生心目中对校园内各区域、道路、边界、标志等要素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其次,课题运用近年来以关注日常生活空间为主的“MAPPING”调研方法,引导同学们发现和挖掘校园认知地图中认知度较低的要素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
![](/__local/3/5B/04/973911072BA696BEF5CE89E25F1_466723BF_EC90.jpg)
带学生走入“校园认知地图+MAPPING工作坊”
PART2
校园认知地图+MAPPING”究竟是个啥?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首次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创造性的运用认知地图来分析美国波士顿等城市在公众心中的意象,最终归纳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元素:区域、道路、边界、节点和标志物,并提出通过增强这五个元素的意象来增加城市的可意象性。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校园认知地图”就是向大师学习,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认知地图相结合的方式,去解读欧亚学院学生心中的校园意象。
![](/__local/6/11/15/D54BEF19296D038A0589D43E0D9_1836F9CC_8E58.jpg)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著作《城市意象》
Mapping是一个探寻场地隐藏特征并真实呈现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观察和发现的过程。该调研方法自2013年以来,由华南理工大学的何志森老师依托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完成的博士课题,在中国、澳大和美国的各大高校进行了约38场的“游牧式”工作坊教学,为解读城市和空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如今,该研究方法已影响了中国大陆众多的建筑院校和学生。本课题的第二部分“MAPPING”就是向何志森老师学习,以“跟踪、观察、发现——思维训练——构图思考——策展”为议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表达、动手、观察、思考及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进而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
![](/__local/D/B1/F9/56052D49D6B050E3BD5AA1B07D1_CD0DA2B8_264E9.jpg)
何志森博士和他的MAPPING工作坊
两周的时间学生能做什么?
PART1
5天时间 绘制出欧亚学生心中的校园认知地图
第一周通过老师们对于认知地图的理论讲解,同学们在校园中分组展开了校园认知地图调研。调研问卷、访谈、拍照、视频制作等,满满的调研任务一样都不能少,看看大家的调研成果吧!
调研问卷
调研问卷
原本熟悉的校园,原来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同,看看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心中的校园地图吧。
![](/__local/0/34/62/5ECD5C5B6328D08D513726A2338_5567EA64_1C109.jpg)
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心中的校园地图
调研成果
每组同学在集合了至少30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都绘制出了欧亚学院学生心中共同的校园地图。
![](/__local/F/38/B3/0AB4F4AEAA42AC6032A2A6150BA_432A9D3E_1E933.jpg)
![](/__local/A/B3/C9/F4E708ADEBBAA7BE055191D2866_964C58E6_1035B.jpg)
欧亚学院学生心中共同的校园地图
来自校园认识地图下的发问
通过绘制欧亚学院学生的公众校园认知地图,参加工作坊的12组同学们开始聚焦于校园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问题包括:
1. 为什么琴岛周围环境优美却少有人去?
2. 为什么学校大片草地休息区域利用率却很少?
3. 为什么“和而不同”这个标志物的认知度非常低?
4. 为什么东门区域鲜有人问津?
5. 为什么南客厅的认知度比北客厅高?
6. 为什么欧亚湖附近认知度较低,且停留时间短暂?
PART2
5天时间运用MAPPING展开“现象”冰山下的探究
讲解阶段
第二周老师们首先对MAPPING调研方法进行了理论讲解,每组同学都针对自己聚焦的问题锁定了调研的场地,并开始设计跟踪计划。
![](/__local/B/FA/FB/61D8F9E53343092B2DD2C5A7150_B63B23EC_C031.jpg)
![](/__local/D/1D/CE/965D96E60318CB0599C57A46AAD_C9AD6C0A_19689.jpg)
调研方法讲解及师生过程探讨
调研阶段
各组同学们通过近12小时的定点跟踪,逐步揭开了“现象冰山”下的一角。有些同学开始关注校园中的一类人群,并展开动态追踪;有些同学则通过采集到的影像记录试图分析“现象冰山”下的深层问题。
制作阶段
同学们通过MAPPING调研获取了灵感,在与老师们一遍遍的讨论下,各组同学展开了忙碌的制作,设计方案、排设图版、剪辑视频……,在高强度的制作中,同学们忙的不亦乐乎。
PART3
展示与汇报阶段:看看我们的产出
NO.1 欧亚的滑板人群
主题:针对滑板人群在校园场地内进行微改造
灵感来源:针对欧亚湖认知度相对较低的问题追踪,我们发现了周围的滑板人群。因滑板爱好者辨识度高、小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追踪。最终,我们将滑板人群对场地的需求与欧亚湖周边的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对现有场地景观进行微改造的方式,为滑板人群提供了个性化的场地,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驻足停留,提高此区域的认知度。
表现方式:展板,视频,模型。
![](/__local/4/6F/46/250CAE3A56895DD885DB84C3A57_9EAA0F09_1ED0C.jpg)
![](/__local/B/1C/67/F8E73DC59E5CCDD8984BBCCAD02_2ED39036_32A8D.jpg)
欧亚的滑板人群主题展示
NO.2 为校园清洁工定制的小车
主题:清洁工移动休息站
灵感来源:针对学校大片草地休息区域利用率却很少的问题追踪,我们发现校园清洁工无固定休息区域,且清洁工具无固定放置地点。针对此问题,我们为清洁工定制了一款集休息与清洁用品存放为一体的小车。
表现方式:展板,视频,模型。
![](/__local/2/10/E7/3E6A7C820F99D86D74A06E8B5D5_9DC064F9_247F1.jpg)
![](/__local/1/A2/9D/68FC94B198CF89C90FAB2180611_A0510481_1D9A6.jpg)
为校园清洁工定制的小车主题展示
NO.3 real 客厅
主题:real 客厅
灵感来源: 针对南客厅的认知度比北客厅高,我们追踪了在南、北客厅学习的同学。我们发现北客厅的同学学习方式更多样,除了个人学习外,还有很多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学习的空间,而南客厅学习主要是为同学提供个人学习的空间,面对新落成且受同学们喜爱的南客厅空间,我们考虑通过对学习家具进行优化设计的方式,丰富南客厅学习空间的类型。
表现方式: 校园地图、展板、视频、模型
![](/__local/B/7B/E4/C77C2AD5127B7329F2195521873_2CA3ABCF_27E03.jpg)
![](/__local/B/DF/1A/6D95C69177601434FB250F04A51_F37F53E0_15C36.jpg)
NO.4更多精彩汇报及作品
![](/__local/A/D1/41/0EE61D6C4D36E8180C80E942C3C_48386A17_19ECE.jpg)
![](/__local/4/3D/CE/10068CBA0334CAE941D4F206804_174C3267_21747.jpg)
更多学生设计主题展示
来自老师的思考
通过此次WORKSHOP课程,老师们也对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思考。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后,老师们一致颠覆了对艾德环境专业学生的一些“传统认识”——学生上课没热情;也坚决否定了一些“坊间”传说——艾德很多学生不做作业。
为何学生在设计实践周1课程上会有如此高的学习热情并出了非常多的高质量课程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课程的设置非常合理,逻辑性很强。先校园认知再MAPPING,这样的推进逻辑,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第二是课程内容“亲民”。课程既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他们特别关心的身边问题;
第三是团队授课方式。采用团队授课能更好地发挥每位老师的优势。
来自同学的反馈
刘同学:两周的设计实践课程让我受益匪浅,这个课题通过我们自己亲身去做调研,提升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及设计思维能力。课题中密集的作图、绘画、设计等一系列的作业使我对这个课题印象深刻。
张同学:丰富的前期调研工作,并将调研内容整理成流畅的视觉语言是我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方法。这种调研方法非常直观有效,印象深刻,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同学的团结协作。
王同学:很有利于环境设计的一门课。课程通过客观调研,并运用数学的抽象方式,将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图像的方式加以记录。课题教会我们基于客观事实给出场地的设计解决策略。
杨同学:前期的信息收集以及整理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这一步要确保信息收集完整,条理清晰,且与接下来的设计息息相关。
敬同学:在此次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MAPPING调研过程中让我掌握了更多的调研方式,但是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设计服务的是人,设计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即满足了需求也要满足美观,这样的设计才算是一个完美的设计。设计也不是为了服务所谓的“高端人士”,我们要观察身边最不显眼,最平凡的人,我们为这样的人设计出来他所需求的设计,能够解决他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好的设计,所以MAPPING带给我的不只是调研方法,也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题设计及执行团队
![](/__local/B/EE/9F/CF155A220109A6869E2E04646BD_808AD50B_11A28.jpg)
曹峰
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
![](/__local/5/6D/1E/1844F60C2E34CE813780DF484B1_2B82E4FC_10FBB.jpg)
王燚
挪威科技大学 文化遗产保护 博士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
![](/__local/F/DE/80/1EE99F4EBF7153A6D19DA231DE2_7E7E0583_C73D.jpg)
吴思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
英国诺丁汉大学 硕士
西安交通大学 硕士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
![](/__local/1/B5/99/31514CF81A416E53599EC5B0532_6D610328_FBB0.jpg)
徐娜
工程师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