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老师在欧亚学院工作多年,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即使是现在谈起,他也能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备课时的忐忑,第一次上课时的慌张,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在第一次课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长走上前来对他说,“教课可不是一朝一夕的。”
从前他觉得这句劝告更像是一种警醒,但现在却觉得它有温度,也有深度,是过来人给予他的最好礼物,提醒他,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最本质的工作不在于课堂或者奖台上片刻的华彩,而是长久地耕耘、耐心和爱。
张省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像方向负责人
陕西高校摄影学会副秘书
陕西睿峰影视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影像部导演
-展览及奖项-
2020年作品《那山那人》参展“异域·同天”中日韩高校摄影邀请展
2019年作品《那山那人》参展韩国仁川“亚洲海洋媒体艺术节”
2018年作品《见怪不怪》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
展览策划:
2021年执行策划展览“光与影回顾展|艾德×科廷:探索数字世界中的文化人工制品”
2017年作为联和策展人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合作在欧亚学院举办《寓言》影像作品展。
2017年受邀在汕头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展出“《见怪不怪》”影像作品
教学:
2016年《数字影像》课程获批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2020年《数字影像》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
2017年获得欧亚学院“最佳课程设计奖”
2018年获得欧亚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奖”
2018年获得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
2016年-2020年多次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国内外等级奖项,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
Q: 您在欧亚学院工作的时间里,有哪件事让您最记忆深刻?
A:我记得,在我刚刚来的时候,当时在我第一次上完课之后,一位满头白发的老院长走过来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讲课不是一朝一夕的”,当时我不是很理解,以为他只是在劝告我要谦虚、别骄傲,现在再回想,发现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其实在教导我,教书是一辈子的事,要仔细琢磨和钻研。
Q: 在您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的?
A: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下教育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漏斗型的提问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启发式为辅助,基于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内容。对课题设计我会采取两种模式:一部分是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项目来源于校内和校外,学生独立完成或由师生共同完成;一部分是依据课程大纲进行设计,设定两个或三个课题,原创或者引入国内外优秀课题。
我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展览或者参加赛事,作为民办院校,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对于专业学习相对缺乏自信,这是我们自身学情决定的,而参赛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弥补这一缺失。最后,伴随着讲座、工作坊等线下的教学活动,深化对影像的理解和评判。
至于创新方面,没有以专业知识为课程开始,而是以学生最为喜好和流行的专业之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例如使用手机以及手机摄像功能、通过社交app和投屏技术增强课堂的教学互动,讨论议题也紧贴当下的热点。其实主要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抛出问题,逐渐将专业之外的知识引入专业方向。
张省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实践项目
张省会老师所带领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率获佳绩
线上教学学生课程实践练习
Q: 您是敦煌人,敦煌这个重要的文化坐标,对您教学和创作上有哪些影响?有带学生去过吗,发生了什么故事?
A: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一个与敦煌相关的项目,项目我们已经开展了四年多的时间,期间一共带领学生进行了五次的实地考察,考察的遗址主要是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汉代的敦煌河仓城和兴盛于唐代的瓜州锁阳城,两处地点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第一次在实地考察历时一周时间,当时正好是冬天,环境还是很恶劣的,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勘查与实践创作,并创作出一个时间跨度两年之久的长期作品,起名叫作《地平线之上》。主要想表达随着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荒漠化正在被颠覆性的改变,身边的土地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景色和模样,屹立于荒漠被遗忘的建筑,只剩时间的痕迹。现实世界中古遗迹与我们的生活用品都属于地面上的遗址,逐渐被我们遗弃。以致于我们对虚拟世界的痴迷。
如何将这些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地面的代表物、现在正日渐颓废的地面遗址,通过多维度影像以数字化的形式永久性储存、传播,并通过新媒介的手段,让更多人发现与了解,并最终达到保护地面遗址目的。
地平线之上
张省会老师与学生的外出实践创作
Q: 您曾经策划过多次展览,请问在筹备《光与影回顾展》这个展览的过程中,您觉得最艰难的地方在哪里?
A: 我觉得难点在于如何将展览引入当下发展的趋势中。如今,平面的展示方式太过单调,无法撑起一整个展览,所以在策展过程中,如何融入多媒体、各种装置,如何让展品与观众之间进行互动,让整个空间变得更丰富多元,这是挑战所在。如果以大家常见的视角去展示,不过是另一种样式的重复,我更喜欢琢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或语言。
在筹备《光与影回顾展》这个展览时,其实我首要考虑的是现场的光线,因为现场场景已经固定了,如何通过打光既展示平面类作品,又能照顾到影视作品,并且两者还在同一个房间里,这是比较难的地方。
Q: 这个展览里让您印象最深的一个展品是什么,为什么?
A: 我最喜欢的展品是那个抓娃娃机,因为这个作品不仅有自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和观众的真正互动,让观展行为变成了一种真是可感的“介入”。
Q: 你自己最想做的一个展览是什么,为什么?
A: 我想做的展览跟个人生活经历有关系,主题叫《狗说》,即“对狗说话”,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狗在说什么”。这个作品是我在四五年前不断积累的一些摄影作品,大概用了一年多时间,当时手机里有各种狗的照片,拍摄时我不会刻意去找流浪狗,而是带着一定的语境进行拍摄,不过当下这种类型的摄影也比较常见,所以我还需要再思考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
《光与影回顾展》近期在艾德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
张省会老师策划与参与的展览
Q: 您的学生与您之间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吗?
A: 我觉得我对学生其实比较严,但是这种严格也有点不按常理出牌,比如学生作业没有按时交,我可能会要求他们拍一百张照片,并且还会给这次拍摄规定主题,比如一百张你自己的照片、一百张和异性的合照等等,我估计学生可能也会吐槽我很“奇葩”,哈哈。
实际上,我并不是那种喜欢“天才学生”的老师,我觉得在做事态度上认真、负责、细致,其实已经是作为好学生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了。
Q: 您与学生之间沟通有什么自己的体会吗?
A: 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如果学生不适合做,不要强求他(她),如果学生适合做,你一定要挖掘并给予他(她)的支持,因材施教其实非常需要技巧,主要在于针对性地给予学生空间,同时也要多鼓励。
张省会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会及展览中
Q: 在课堂上,有没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和我们分享?
A:我从上学的时候起,就很不喜欢老师照本宣科地灌输知识,我讲课不喜欢按常理出牌,喜欢另辟蹊径,比方说,我在讲课的当天遇到了什么事或者突然有了什么想法,我会在课堂上也让学生一起来思考,这种授课方式看起来似乎很随性。实际上,三年前,我参加了教师发展培训才了解到,这种看似随性的方式,本质上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只是当你在潜移默化中去实践时,并没有将其理论化而已。
Q: 您最喜欢欧亚或者艾德学院哪一处所在?
A: 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摄影棚。可以激发教学热情的地方
张省会老师最喜欢呆的地方是摄影工作室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一直以来主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基于“从做中学”的原则,杜威认为教学方法最根本的要求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
可以说,张省会老师无论是在课堂之上或者之外,他是极为坚定的杜威式实用主义哲学的践行者,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到教学之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即生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