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的一剂强心剂,在欢笑中反思与成长

2020/01/21


主讲人 Pop Thanakon Tiwawong


德国康斯坦斯大学国际关系与冲突管理硕士,精通英、法、德、捷克、斯洛伐克语、泰语等多国语言,长期从事于跨文化和多语种的工作,在多元文化交流和学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教学培训方面,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擅于运用交互式、经验分享、游戏活动等非正式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欧洲、亚洲、美洲多国的院校分享并举办教学培训工作坊。


Pop Thanakon Tiwawong,这位自称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老师,拥有在多元文化中用多语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除过在学校内受到到传统教育,他经常参与各类文化机构举办的活动,这些在他看来是非正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的活动,是对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替代和/或补充。因为这些经历更好地完善了他在异国求学和生活,加深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他也因此对非正式教育产生兴趣,对非正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月11-13日,艾德艺术与设计学院邀请他来为学院的20余位老师带来一场主题为“创建交互式教学”的非正式教育工作坊。三天的工作坊,老师们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在实践了各种不同类的交互式活动后,有效的将这些教学法融入到了自己的教学中。Pop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来揭秘一下工作坊的活动吧。


01

一件物品——自我介绍的新方式

工作坊从老师们的自我介绍开始,在介绍自己姓名和对工作坊的期许之外,Pop老师邀请每位参与者拿一个能够代表自己的物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渠道,大家在分享自己物品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包括性格特点和兴趣。即便对于已经互相有了解的老师们,这个方法也更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了解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一面。


参与的老师借用物品进行自我介绍


应用在教学上的启发:


# 避免参与者不知如何介绍自己,通过物品让性格内向和外向者都能发言


# 提高参与者对同伴介绍时的关注度和兴趣


# 拉近参与者与参与者,主讲人与参与者之间的距离


 


02

限时完成任务——团队意识建立

Pop老师借用App——Actionbound设计一系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1、2、3、4报数建立小组后,老师们需在30分钟内完成10项任务,比如“设计小组Logo”,“在学校的花园拍集体照”,“与分院清洁员进行小组自拍”,“为分院老师撰写一首浪漫的诗”等。在限定时间内,大家在团队中进行任务的快速分解与决定,穿梭于校园的各个空间寻找答案,从不同方面了解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工作人员,特别是像清洁阿姨这些为师生营造美好校园环境“幕后工作者”。


小组创造团队logo


小组与学校清洁员进行自拍


小组在花园中拍集体照——与校园设施的对话


应用在教学上的启发:


# 调动参与者积极性和投入度,奔跑于校园,多方面认识学习环境


# 锻炼团队间的配合和协作,各取所长


# 通过活动,了解参与者不同性格的特点和优势


 


03

反思,反思,再反思——加强自我认知

在工作坊的团队氛围搭建,彼此信任建立后,个人反思和小组交流开始了。老师们首先要求独立思考“我为什么要当老师?”,“我作为一名教师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哪些?”,其次逐步展开两人交流,多人交流,大家可以就以上两个问题交流感想,也可以保留想法,沟通“我想在什么样的专业环境中工作?”,“我如何为我工作的机构做出贡献?”的问题。这样不断扩大的小组人数,让大家广泛的接收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看问题的角度。


大家写下自己的观点


应用在教学上的启发:


# 鼓励每个参与者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思考,避免一般小组讨论中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和思考


# 给予参与者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想法的梳理和整合


# 在个人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有更好的效果


 


04

站队YES or NO——肢体运动加速思考

站队活动将工作坊场地在空间上划分了三个板块,YES,NO,以及中间地带。


每位老师需要阅读白板上逐步露出的7个陈述句:

1.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

2.课堂学习应该很有趣。

3.教师应帮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他们达到的结论。

4.每个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个人发展。

5.学习结果应该是可衡量的。

6.教学只能传播知识。

7.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擅长学习。


随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进行站队,每个站队的2-3为老师做代表说明选择的原因。通过位移,身体动作的加入调动了所有人的思考和积极性,各方发表观点,所持的不同观点也对问题有了延伸和进一步的反驳,现场瞬间变成了辩论氛围。


大家考虑选择站队


参与的老师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


应用在教学上的启发:


# 实际的肢体站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选择,它加深了每个人的思考


# 陈述句可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导参与者渐渐明确自己的思考并作出判断


# 身体的位移集中了参与者注意力,可用于课程的组织和氛围调动


# 问题往往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是存在中间地带


 


05

沉默讨论——书写交流的力量

经过上一轮公开的激烈讨论后,这个环节让大家慢慢冷静下来,回归自我。按课前、课中、课后的划分,Pop老师在三张桌子上放了空白海报纸。老师们可随意走向其中一张桌子,写下自己认为课前/中/后最重要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同伴之间也可以在纸上书写进行“辩论”,同意的观点后划上对勾,不同意的观点划叉并写下原因。


老师们写下自己的观点


经过20分钟的沉默讨论,大家再自愿加入以课前、课中、课后划分的小组进行交流和小组汇报。在动静结合的讨论中,老师们重新整合思考,形成适用于自己的问题讨论、推进的方法和进度,也反思到了在教学中的课程规划有哪方面可以得到改善。


小组讨论中


课中小组的最终汇报


应用在教学上的启发:


# 让不愿在公开场合发言的人能够打开自己,以另一种方式参与讨论


# 可以有效组织和记录自己的想法


# 安排在两个公开讨论的方式中,通过不断发散再总结,层层递进的讨论议题


 


06

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们跟不同性格的学生相处,需要熟悉跟进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却常有局限于自己的角色和认知中的现象,导致一些问题无法推进解决。角色扮演将老师们的角色进行了反转,6位老师扮演提前设定好的学生角色,只有1位老师继续老师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下,老师需要即兴应对不同“学生”,并对每位“学生”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这样的角色反转,不仅让老师们释放了天性爱玩的一面,也通过换位思考对学生存在的不同状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考虑不同的解决策略。


Pop 老师给大家提前设定好的人物角色


课堂情景角色扮演中


应用在教学上的启发:


# 选择与自身大不相同的角色进行扮演,能够对角色的内心进行深层认知


# 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角色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 打破对师生角色的固有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关系建立


 



小型工作坊内容讨论中


在参与体验了近10余种交互式的教学法,工作坊的最后一天老师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准备自己的了小型工作坊活动。大家自由分成三组,协作策划了以西方工艺美术运动,西方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对比,以及设计考察项目策划为主的课题;同时通过讨论、和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可优化的地方。


Group 1: 西方工艺美术运动,实践“站队YES or NO”,以了解该运动的大时代背景


Group 2: 西方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对比,实践“角色扮演”委拉斯凯兹《宫娥》,以了解绘画的创作背景和画中人物


Group 3: 设计考察课程项目设计,实践设定场景的“角色扮演“,以了解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



参与的老师选择海滩情景下最能代表自己心情和状态的小人


每天的工作坊结束后,Pop老师都会准备一张充满各式各样姿态小人的图片,目的在于让大家做一天学习后的简短回顾,然后在图中找出当下最能够代表自己心情和状态的小人。事实上,在工作坊每个环节的活动结束后,也会组织一轮反思,比如询问参与者对活动规划的看法,参与者的体验和反馈,这些都对课程的重新梳理、设计、和系统化的思考极有帮助。工作坊的结束时大家也都总结到,反思对于课程设计和规划重要性,但现实中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忽略了,所以希望大家日后的课程中能够融入反思环节,锻炼自己不停反思,学会反思,也经常问问自己为什么在做/要做现在所做的事情。


“创建交互式教学工作坊”海滩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