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学季·Young有为|B317 studiO 创意视觉工作室

2025/09/24    阅读量:

距离土壤 + 个性化栽培

需 “施肥”,破解成长痛点




工作室打破 “固定课时” 的传统壁垒,把 “课堂” 延伸到日常每一处。教室预留专属工位,学生遇到软件操作、设计思维、版面编排的问题,转头就能找老师请教;老师围绕学生薄弱点 “精准投喂”,从案例拆解到细节打磨,让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零距离对接”,避免 “学用脱节” 的困境。






刘莎

编排设计 “困住”


“之前排版面就像把碎布往筐里塞,乱得没章法。工作室老师没让我死记理论,而是一次次拿优秀案例拆解,从字体层级搭建到色彩节奏把控,再到留白空间运用,陪着我一点点捋逻辑、抠细节。现在再做版面设计,心里总算有了谱,再也不是只会对着视频学软件的愣头青。” 这份 “手把手” 的教学,正是 “零距离土壤” 的最佳写照。



刘静宜

感慨工作室教学的 “针对性”


“编排设计是我的短板,工作室老师针对这个问题,从案例拆解到实操练习,一步步带我突破;有了专属工位后,我练技术、啃难点时,转头就能找老师问两句,脚步比从前稳当多了,对专业的心思也从‘等着学’变成‘主动探’。”



真实项目:

在 “落地需求” 里锤炼,读懂设计的实用价值




当学生在校园项目里积累了基础经验,工作室会带着大家对接外部产学研项目 —— 地库标识、商场导视、企业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让学生全程参与 “需求分析 - 实地调研 - 方案设计 - 落地执行” 全流程,打破 “设计 = 好看” 的认知误区,真正学会 “用设计解决问题”。



申成婧、周婧文

参与解放数创广场导视设计项目


跟着老师实地考察路线、测量数据:“从选色到形状调整了很多次,才懂设计不只是好看,还要考虑甲方需求、落地可行性。比如标识的颜色,一开始选了亮色,后来发现地库光线暗,得调整饱和度才显眼;形状也改了好几次,要方便行人快速识别,还得符合商场整体风格。”



任婷婷、王锡欣

解放数创广场骑行主题视觉项目


跳出 “纸上看平面图” 的局限:“我们分析人流走向、车流路线,把 3D 实地情况转化为 2D 导视,简化文字、调整标识位置,就为了让行人‘不迷路’。老师说‘设计为人’,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 设计不是艺术创作,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之前做校园项目时,更多考虑‘好不好看’,现在做外部项目,第一反应是‘能不能用’,这是最大的变化。”



               解放数创广场导视系统设计更新意向方案

P1 解放数创广场办公品牌字体设计

P2、P3 解放数创广场地库导视系统设计方案

P4 学生优化导视字体规范系统

P5 学生和老师一同进行项目汇报

骑行活动方案落地效果推敲

工作室其他项目与课业作品局部



校园服务:

在 “身边项目” 里试手,迈出实践第一步



工作室对接校园文创开发、活动视觉品牌等多元校园设计服务项目把 “实践课堂” 设在学生身边,让大家在有保护的环境下,试着用设计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挑战更复杂项目打基础。从校园活动的海报设计,到文创产品的雏形打磨,学生不用一开始就面对复杂的社会需求,而是在熟悉的校园场景里慢慢找 “做设计的感觉”,这份 “低压力实践”,让很多学生第一次体会到 “设计能落地” 的成就感。



刘莎、方蕊、刘静宜

跟着老师参与校园项目


刘莎、方蕊、刘静宜跟着老师参与 “艾未来” 视觉形象设计、“三秦四季 - 非遗美食” 活动视觉设计等校园项目。刘莎说:“手底下的功夫实实在在见长,从前只会对着视频琢磨软件,现在能独立完成项目模块,还懂了怎么对接需求、优化方案,这都是真实项目教给我的。”



P1 2025艾德开学季视觉形象设计

P2、P3 艾未来视觉形象设计

P4 艾未来系列视觉形象设计团队留影

P1、P2 2025艾德招生手册折页设计

P3 、P4 八方来财红包及文创延展设计

竞赛冲击:

在 “高压比拼” 里突破,收获成长的勋章




经历校园与外部项目的打磨的同时,工作室也会鼓励同学们多冲击高水平赛事,让大家在竞技环境中逼自己 “再进一步”—— 不仅要打磨作品细节,还要学会团队协作、应对高压,把实战中积累的能力,转化为更有分量的成长成果。



张钧洋

和团队一起攻坚方案突破口


与团队选择联想小天赛道:“整个五一假期,我们和老师都在加班开会、修改方案。一开始创意卡住了,想的方向总是不符合赛道要求,大家都有点急。后来老师组织我们脑暴,每个人把想到的点子写在纸上,再一起筛选、整合,慢慢找到突破口。中间方案改了不下十次,从视觉风格到细节呈现,老师每次都能指出问题,比如色彩搭配不够协调、元素逻辑不够清晰。最后拿二等奖时,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成就感,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工作室凝聚力的珍贵 —— 要是只有我一个人,肯定坚持不下来。”



张姝怡

参与国际艺术联想大赛


完整经历了 “构思 - 设计 - 落地” 全流程,“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不知道怎么写参赛方案,也不知道怎么把创意落地。学长教我品牌相关知识,比如怎么确定设计主题、怎么围绕主题展开元素;团队陪我熬夜改设计,有时候改到凌晨,大家一起讨论细节,比如插画的线条风格、海报的排版逻辑。虽然累,但看着方案成型,不仅积累了宝贵的赛事案例,更懂了‘一群人并肩作战,能走得更远’。”





比赛现场与作品局部


经过基础培育、三层实战锤炼后,工作室以 “职引力” 课题为 “最后一公里” 保障,帮学生完成从 “校园” 到 “职场” 的无缝衔接 —— 聚焦简历作品集专项辅导,把学生的校园项目、外部成果、赛事奖项系统整合,转化为企业认可的职业竞争力;同时解读设计行业人才标准与企业需求,提前破解 “作品不符岗位”“能力与职场脱节” 等求职难题。




龙云右

在参与 “职引力” 海报设计打磨时


曾因软件不熟陷入 “发稿 - 打回 - 修改” 的循环:“当时对软件熟知度不高,很多操作都不会,比如想要做动态效果,却不知道怎么调参数,稿子反复调整到抓狂。但老师始终有耐心,一次次指出问题、教我操作,比如怎么用软件做渐变过渡、怎么优化图层逻辑。最后终于过关时,不仅学会了之前不会的软件技能,更懂了‘好作品是改出来的’—— 之前做项目或比赛,改个三五次就觉得差不多了,老师却说‘求职作品要更严谨,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面试官的判断’,这对我后来做作品集帮助太大了。”











经过一次次的作品优化和作品集调整,同学们都打造出自己的求职 “敲门砖”,并获得了高质量的实习机会。王凯入职西安壹成壹科技有限公司做视觉插画,付明义去了陕西省白鹿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与文创设计,李雅蓉(大二)凭借打磨后的作品集,拿到大相科技有限公司的集中实习机会,刘静宜则加入西安小孔成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做信息设计…… 每个学生的实习方向,都和在工作室积累的项目、赛事经验高度匹配,真正实现了 “学有所用”。



部分学生简历与作品集

部分学生实习情况

“零距离土壤” 让知识贴紧需求,“个性化栽培” 让痛点有多种解法,“实践风雨” 让能力被检验历练,“赛事阳光” 让上限不断突破,“职引力” 让职场完美衔接 ——B317 创意视觉工作室用这样环环相扣的培育逻辑,为视觉传达学子搭建了 “从扎根到结果” 的完整成长路径。



在这里,学生不仅掌握了软件技能,更建立了 “以需求为核心、以落地为目标” 的设计思维;不仅收获了作品集与赛事奖项,更找到了 “志同道合的伙伴” 与 “清晰的职业方向”。未来,B317 工作室将继续深耕实践沃土,培育更多兼具 “专业能力、行业视野、人文温度” 的视觉传达人才,让更多设计梦想在这里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最后,

期待更多同学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共同书写新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