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中破茧:大一新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多维成长

2025/08/13    阅读量:

当大多数大一新生还在适应基础课程时,艾德艺术设计学院EAaD201可持续发展设计工作室的8名学生已站在了更广阔的舞台:他们的设计作品走进宜家卖场,登上成都CCC社群大会的展台,甚至成为商业生活节的焦点。这些以“旧物新生”(UP CYCLE)为核心的真实项目,正悄然重构着设计教育的边界。


ESC能力:

在真实项目中生长的核心素养

Systems Thinking·Collaboration·Creativity

01



2024年秋季学期,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平台《概念设计与实现导论》课程融入可持续议题,将师生实践课题与西安宜家家居合作,与艾德大一新生一同构思、设计旧材料的循环利用。


最终在EchEcho市集展出师生团队以宜家IP形象为基础、以宜家废旧员工制服和沙发布套等为原材料,通过数周设计构思、缝制而成的成果。


02



2024年十月,第二届成都CCC社群大会中,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展开EcoEcho生态回声2024的全新企划,带来一场“旧布新生”可持续工作坊。

工坊延续了《概念设计与实现导论》课程项目的脉络,通过对废弃纺织品的改造和利用,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参与者将废旧布料转化为实用且美观的日常用品,让“可持续”转换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03



西安欧亚学院品牌传播部、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携手叁伍壹壹TFEP文创园合作举办“生活与椅子共生展”项目,是基于ESC(Employer-oriented & Student-centered)办学理念,围绕主题“春来坐坐”进行的一次创意实践。



项目由艾德师生联袂创作呈现,通过收集并升级改造叁伍壹壹TFEP文创园内各商户废弃的椅子,并巧妙融合商业场景、春日元素、生活方式以及动植物等多元灵感,转化为一系列生动的作品。


04



艾德艺术设计学院201可持续工作室师生团队携手西安荟聚社区及公共事务部(Community Engagement),共同打造以“焕新美好心情,设计美好生活”为主题的“Living in Action”光影装置。该作品以可持续生活方式为内核,通过130平方米的玻璃插画装置,将健康、可续的日常场景视觉化呈现。



“Living in Action”装置以插画+光影为载体,将荟聚“益于人类,益于地球”的可持续战略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图景——从低碳出行到循环利用,从绿色消费到社区共建,观众在沉浸式光影互动中触发对可持续理念的思考,并转化为行动力。项目于2025年4月西安荟聚设计生活节正式亮相,成为生活节中最具互动性与启发性的艺术地标。这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场社区共倡行动,邀请公众从视觉共鸣走向行为改变,让可持续理念真正“活在行动中”。



多维能力复合生长:

大一新生的破局

早参与,早蜕变

Learning by doing


“让大一学生接触商业项目是否过早?”








早龄实战,给设计灵魂刻下印记

——设计新生的可持续项目成长访谈


采访者:EAaD

受访者:刘馨漫(24级-视觉传达设计)、胡璟妍(24级-视觉传达设计)、王雪儿(24级-视觉传达设计)、王梓轩(24级-视觉传达设计)、张婷(24级-视觉传达设计)、刘建宏(23级-数字媒体艺术)、袁艺文(22级-环境设计)、刘正阳(22级-环境设计)


Q1

什么契机参与到可持续项目/工作室?

A

刘馨漫:当初因为大一的第一个课程“概念设计与实践导论”由王佳老师带我们做与“宜家”合作的设计旧材料的循环利用。有幸加入了工作室。

胡璟妍:当初是感兴趣宜家沙发套改造项目加入进来的,这个项目完工之后又有其他的有趣的项目加入到工作室中,其实也是想通过工作室中的项目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王梓轩:因为我觉得项目比较有潜力,是一个可以长期进行的工作,而且涉及的方面也符合我的专业,未来可以丰富我的简历。

袁艺文:因为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我们是到大三升大四才有机会接触到工作室,我本人是对策划有很大兴趣,比如说展陈策划,商业策划还是市集策划等等,我认为我在现阶段学校有这么好的平台选择,可以丰富我的视野,使我学习到东西就是最好的。

Q2

你所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有哪些,你在其中负责了哪些任务?有哪些实际操作?

A

刘馨漫:“宜家”和“叁伍壹壹”项目。我参与前期的材料准备和统计,记录小组成员的工作时长,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与小组成员共同制作,大家都是互帮互助的。实际操作:比如胶枪的使用,色彩的搭配,等等。

胡璟妍:a宜家旧沙发套回收改造(把旧的布料进行升级再造);b给宜家的吗喽IP制作新衣服;c在西安皇冠假日酒店开展“旧物新生循环工作坊”活动(用旧布料缝制挂件、冰箱贴,可以编织杯垫);d蛇年结束时给分院老师制作新年小礼物;e3511椅子展作品《Hi!Hi!let's sit! let's hug!》。

王雪儿:与宜家合作制作了升级再造旧衣物大装置,为他们的吗喽IP做衣服;受西安皇冠假日酒店携手峻溪会客厅邀请参与了“旧物新生循环工作坊”;为3511设计可回收家具设计。展出《Hi!Hi!Let'ssit!Let's hug!》。在项目中有过全程统筹与监督的经历;主导设计与创新。

王梓轩:与宜家合作共创,制作艺术装置,策划工作坊进行宣传;设计艺术家具装置为3511文创园设展。过程中参与作品设计,草图绘制,工作分配,进度监督,实际搭建,有时还负责作品运输。

袁艺文:目前参加的是local本地公司的西仓市集项目,在大三的时候参加了分院与联想公司的AI美学训练。

刘正阳:参与localand本地相关项目中空间规划与设计:如对高新大都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打造出独特的商业与文化空间。空间运营:像在i创途众创公园衍生品概念店开展各类文创活动。文化项目打造:建立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通过多种展示形式,唤起人们对过往城市生活的记忆。


Q3

你觉得这种“做中学”的方式和传统课堂学习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A

刘馨漫:“做中学”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的逻辑,通过动手实践完成具体的任务,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经验积累。没有传统课堂学习的死板,传统课堂中学习者多为“被动接受者”,“做中学”是“主动参与者”。

胡璟妍: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以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乐趣,在项目中可以感受到各环节是怎样进行的

王雪儿:更开放,更自主。

王梓轩:更贴近实际与社会,会遭遇更多困难,也更磨练自己。

张婷:具有实践性,可以更好的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袁艺文:这一种学习方式会让我们更多接触到实践的一些东西,并不像传统那些指定的课题,在完成这类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接触到非本专业的东西,还可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我们在大三大四毕业实习找工作的阶段,会让我们更加全面的发展,而不至于专攻一件事。

刘正阳:无论是过往生活经验的沉淀,还是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项目式学习,我真切感受到自己能把零散的知识串联成网,用更系统的方式去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了。

Q4

你认为通过项目式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刘馨漫:1.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2.解决问题的能力。3.自我认知的提升。4.动手能力的增强。5.眼界更开阔。6.分工与责任意识。对解决问题有了更实在的体验,以前看待问题可能只关注自己需要做什么,但在项目中得考虑整体目标,看待问题更加全面。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情,要多问有经验的人。

胡璟妍:想法上面,尽可能的不再局限于集训时的应试绘画,有很多的灵感和想法创新。时间掌控从项目的各个环节到最终的成品,让我更好的把控时间。

王雪儿:提升了我决策与执行力,项目管理经验,问题解决的能力,抗压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个人思维提高能力。开始享受“可控的混乱”而不是害怕犯错,我想是意味着突破的开始。

王梓轩:提升了创作设计,审美能力,还有实际解决问题,处理团队协作问题上的能力,团队的领导力都得到了锻炼。

张婷:积累了真实的经验,不再像以前一样毫无头绪,在实践时更加的得心应手,有了更多的作品。

袁艺文:使我学到了新的东西,因为我专业是环境设计室内方向并没有很大可能会接触到策展类的东西,我本人对此非常有兴趣,这无疑是给我一个平台,让我去更好的学习,通过这些工作室的学习,可以让我的实践经历多一个台阶多一个档次,让我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更加丰富的经验。

刘正阳:总算把专业知识,实实在在地融进了社会落地的项目里。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在实际项目中,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有多重要——无论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眼神,还是一次不经意的皱眉,都可能藏着人们对环境、空间最真实的反馈。而设计,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观察与感知中,不断迭代、持续精进的。

Q5

你觉得项目中企业的参与对你的职业认知或就业准备有帮助吗?

A

刘馨漫:会有帮助,提前获得了实践经验,了解真实的项目过程,直观看到行业实际的运行模式。企业项目的参与更加贴近真实的业务需求,更有“实战经历”。

王雪儿:有帮助,我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对未来目标也逐渐清晰。

王梓轩:有的,更早的接触企业合作能更早地积累经验,也是对阅历的一种丰富,而且个人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使未来应对工作时能够更加娴熟。

袁艺文:我觉得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本身是学环境出身对策展只是爱好并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就业的准备。我这类知识非常薄弱,但是在参加工作室对接校企合作之后,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支撑我在就业方面,我其实在大二大三的时候非常迷茫,就不知道之后要做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最后的就业是怎样的,但是现在目前接触的这些校企合作使我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我就是想做一个策划人,展陈策划,商业策划,公益策划,这些都是我所向往的。

Q6

作为项目的记录者与旁观者,你如何看待这些项目?对你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什么启发?有什么经验之谈可以传递给学弟学妹吗?

A

刘建宏:从记录者和旁观者的角度看,我认为这些实地项目很有价值:

1. 从完成任务到解决问题的转变:相比最开始刚接触项目时的生涩,这个时候的学弟学妹们开始有了主动思考的意识,比如面对商业品牌的视觉升级需求,不再只纠结说字体好看不好看,而是会琢磨这个设计能不能帮助品牌在同类产品中被记住。这种从自我表达到服务目标的意识觉醒,是专业成长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2. 跨学科的多方协作体验:实际各个专业都不是孤立的,项目中可能需要和甲方沟通、和其他专业同学配合,这种跳出设计做设计的经历,能让我们更理解设计的实际价值。

3.协作中的“角色感”萌芽:项目里不再是单打独斗,有人擅长对接需求,有人专注视觉落地,有人负责细节打磨,这种分工意识和为团队结果负责的心态,其实和真实职场中的协作逻辑很像,提前体验这种在集体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感觉,比单纯练技术更有长远价值。

袁艺文:经验应该算不上,可以说一下我的想法,大概就是,不要懒惰,要勤奋好学,所有的好的东西一定是自己争取来的,不要闷声不跟老师有接触,一定要勇于表现自己,机会是留给准备的人的,你一定要让自己准备好,能让老师看得到你的能力,老师对你的能力认可了,觉得你这个人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他们会把你推荐到各个项目中去,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要把握住在学校和老师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跟优秀的人交流接触是会受益到很多东西的。

刘正阳:人际关系的维系、对他人情绪的调适、竞争压力的应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课题。人生这条路,无论做什么事,态度端正是前提,谦虚低调是智慧;而遇到任何问题时,能稳住心态、从容面对,更是不可或缺的底气。

要是暂时找不到明确的目标方向,不妨换个思路——先弄清楚自己讨厌什么。多去尝试,多了解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一来,就算偶尔迷茫,也不会陷得太深,总能找到往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