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路
你会选择哪一条
有一条路
穿越千年时光,驼铃声声,联通古今;
有一条路
跨越万里山海,丝路画卷,贯穿东西;
有一条路
包容多样文明,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风云激荡的时代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这条路,以和平发展为路标,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石,通往各国人民的幸福和安康。多个国家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这条路,这十年,伙伴越来越多;这条路,这十年,成果日益丰硕,这是一条合作纽带,这是一条友谊纽带,这是一条贸易之路 ,也是一条幸福之路。
从驼铃古道到数字丝路,从凿空之旅到共建蓝图,“连接”始终是丝路精神的核心密码。而这条跨越千年的纽带,其视觉表达与叙事方式,本身也是一部精彩的“设计”迭代史。今天,我们站在数字“云端”,回望这条路的视觉演变,解码其设计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领使团,穿越了茫茫戈壁和险峻的山脉,历经千辛万苦,终抵达了西域。他的这次使命,不仅成功开辟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更为后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初唐《张骞出使西域》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
“张骞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张骞精神的物质载体。张骞的事迹在民间流传,逐渐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之一是“张骞乘槎”,这个故事讲述了张骞在寻找黄河源头的过程中,乘坐木筏(槎)逆流而上,直至天河,遇见了牛郎和织女,并从织女那里得到了支机石。这个故事虽然富有神话色彩,却反映了人们对张骞探索精神的崇敬和向往。
虽然故事充满奇幻色彩,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反映了民众对张骞身上所体现的特定精神品质(坚韧不拔、勇于探索、联通东西)的极度崇敬和浪漫化想象。传说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将抽象精神附着于具象的人物和故事。


历经历史沉淀与艺术加工(如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青花『张骞乘槎图』),张骞的形象完成了从历史人物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这种符号化正是设计的绝佳起点——它完成了将“抽象精神具象化”的关键一步,为视觉设计提供了明确的内涵和可资利用的原型意象。
通过张骞传说的故事,提炼到了沿用至今的视觉设计手法,传说故事 -> 精神提炼 -> 符号形成,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小觑。
那小编给大家推荐我喜爱的一组作品,看看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精神具象化。

2023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学科」毕业展


以成为东洋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为目标,在多摩美术大学创作了以心脏为主题的作品。在作者的毕业作品中,作者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为主题。通过用抽象的色彩和形式表达日常情感,试图分享视觉情感。
那在今天的设计生活当中,我们似乎也会反着来,将具象的东西抽象化,总之我在大二的图形设计过程当中在这个课题痛之又痛。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品牌命名设计。它将复杂的地理、经济、文化交流网络,浓缩成一个充满东方韵味和物质联想的视觉意象(丝绸的柔美、光泽、珍贵)。早期地图绘制者尝试用线条连接城市,勾勒出这条蜿蜒的“路”,这是最初的信息设计,让无形的联系变得可见。奠定了“线-点”结合的基础信息设计模型。


初唐《张骞出使西域》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以连环画形式描绘张骞拜别汉武帝、穿越戈壁等场景,通过时空压缩的构图实现事件序列可视化,成为最早的“丝路故事地图”。














唐代《丝路山水地图》以青绿山水技法绘制从嘉峪关至麦加的路线,标注驿站、水源,兼具艺术性与实用导航功能。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从张骞“凿空西域”的探索精神到丝路“商旅络绎”的联通价值再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诠释。“连接(Connection)”成为贯穿古今的核心视觉母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丝路精神的伟大继承与创新。其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品牌设计。在品牌设计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标识/标志设计。

“一带一路”官方标识(丝路金桥、丝带、地球)是典型的现代设计语言。丝带(纽带)成为核心图形元素,完美诠释了“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理念,是对古丝路“路”意象的抽象化、现代化演绎。地球元素则明确其全球属性。色彩体系: 金色、蓝色等主色调,传递出繁荣、发展、和平、合作的现代愿景。
“一带一路”倡议,它根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
从一条路挖掘视觉设计,从抽象到具象,从无形到有形,从零散到整体,丝路不仅见证了东西的文化交流,也见证了视觉平面的循序渐进,在当下我们有了更多的多媒体设计手段,但根基始终不会改变。

我也一直对丝路深感兴趣,在设计学习生活当中,我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丝路上的故事。
张骞传说作为非遗已经逐渐推出大众生活的舞台,我们作为新生代设计师为非遗文化传承开拓全新维度,激发大众对非遗历史的共鸣,我们便创作了《丝路使者- 张骞传说》这件作品。





《丝路使者 - 张骞传说》
信息图表+桌游设计
作者:王慧勇 刘莎 黄雨希
指导老师:刘莎妮 上官悦
电子媒介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传播的重要载体,影视作品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视听领域的创作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推出了一批从不同角度解读和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影视作品。
《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就是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让花少团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走丝绸之路,以“游学”的形式,体验新丝绸之路上正在发生的精彩变化。看完这档真人秀,我寻找了大量资料,梳理时间线和故事线。编排设计了北斗七行的杂志,在杂志中讲述花少团重走丝路的历程,仿佛身临其境。











《北斗七行》
杂志设计
作者:王慧勇
指导老师:王铨锴

感谢浏览小编的文章
接受外界一切的批评与赞扬
本篇文章仅因小编对丝路倍感兴趣
发现了丝路和视觉设计的部分关系
可能有些硬扯,但它一直在影响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路,你会选择哪一条
我选择披荆斩棘的路,因为让自己变好的事情都不是简单的
(来自ZZ的教导)

我有很多名字
刚认识我的人叫我王慧勇
跟我关系好的叫我小胖
我自己的社交媒体叫三一
但有一个人一生气就叫我王小胖
那就是我大学三年的的智慧美女上司高高
感谢静姐相逼
王小胖一个热爱设计的男孩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