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9日,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受邀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创意训练营”。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并得到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该项目旨在加强两地大学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混合现实技术(XR)进行全面认识,激发两地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影像领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前置经验,推动两地数字媒体教育协同发展。
来自大陆与香港三地高校的40余名学生汇聚北京师范大学,在为期10天的高强度学习中,通过理论授课、实践创作与行业参访相结合的模式,系统提升数字媒体创作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在开营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副教授潘达培,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郑乐分别进行发言,鼓励学生积极拥抱AIGC技术,同时强调了训练营的重要性以及两地多校合作的意义。随后,两地三校师生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并针对AIGC实践作业进行了小组分组,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不同地区学生的友谊与团队合作。

本次训练营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陈焱松讲师深入解析《AIGC赋能视听艺术创作》,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讲师高飞讲师则从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精辟阐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及创新路径》,为同学们运用AIGC技术进行文化创新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与广阔的思路启发。训练营期间同学们走进北京798艺术区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沉浸式体验《巴黎圣母院》、《永恒的高迪》等VR大空间作品,感受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震撼魅力。同时,参访国内数字创意领军企业——丝路视觉北京中心,丝路视觉成立于2002年,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国内首家基于“数字创意”的上市公司,业务涵盖数字展示、数字产业、数字文化、数字科技四大板块,在全国布局了12个城市,共拥有29个分子机构,集团在“北上广深”设有四大中心。同学们与丝路视觉人力总监刘双珍、政府事务部经理王源渊等公司高管深入交流,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为未来职业规划锚定方向。

北师大名师陈焱松讲师深入解析《AIGC赋能视听艺术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讲师高飞

丝路视觉政府事务部经理王源渊




本次训练营的核心命题,是为北京中轴线创作融合AIGC与XR技术的创新作品。创作始于一场深度的“中轴线田野调查”。艾德的同学们与队友们化身“文化探秘者”:
凌晨昕在景山万春亭架设设备,记录晨风中太和殿檐角风铃的韵律。
向杰伦、于凯航在正午的颐和园谐趣园,多角度捕捉砖雕花纹与光影在青苔上的舞动。
李文博奕、刘姗于傍晚的故宫东华门,用画笔速写记录游人驻足时的生动表情。
这些深入肌理的观察与记录,从砖缝的纹路到环境的声光,都成为了后续AIGC创作的宝贵“文化基因库”,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我们旨在‘转译’中轴线,用技术的无限性放大文化的独特性。”一位学员如是说。
"我们不是要复制中轴线,而是要'转译'它。"AIGC的价值,在于用技术的'无限性'放大文化的'独特性'。"于是,当其他团队还在纠结"如何让AI生成更像"时,欧亚学子已将调研中采集的老北京胡同的蝉鸣、故宫红墙的光影渐变、景山俯瞰的云影轨迹,全部转化为可调节的参数模块——这些"文化DNA",最终让他们的作品在展映时惊艳全场。



同学们在颐和园调研


课程结束之际同学们创意十足的AIGC作品在北师大标志性的北国剧场成功展映。在隆重的结营仪式上,我校学生与队友们一同接受了由训练营导师颁发的结业证书,部分作品以其生动的主题、新颖的形式和精湛的技术获得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赞赏。第九届北师大数字媒体创意训练营的成功参与,是我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校际合作、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变革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一高端平台艾德的同学们深度掌握了AIGC/XR前沿技术,在顶尖师资指导下系统提升了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跨校自由组队”作为训练营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有效检验了学员的协作与专业能力。 在由北师大、港中文学子组成的团队中,西安欧亚学院学生不仅展现出与其高水平伙伴相匹配的专业素养,更凭借其在AIGC/XR技术应用方面的基础,为各自小组提供技术推动,有力驱动了创意方案的实现。”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创意人才,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大局,为推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指导教师
周雯、陈焱松
北京师范大学学员
韩叙、季欣阳、蒲玛莉、宋丽婉、邓婧宜、陈佳悦、黄铮烨、马一可、方欣、刘元倩、乔妍茜、黄迎嘉、王喆、吴若涵、陆雨欣、马雨萱、李东怡、谢奕迪、欧阳君艳、王盈松、王子涵、王圣哲、黄靖雯、康鹏晔
香港中文大学指导教师
潘達培
香港中文大学学员
王浩謙、葉嘉豪、白曉穎、楊凱利、倪諾婷、王茹鑫、吴之滢、林天濠、梁喻珊、李洛宜、莫藝霖、李巧程
西安欧亚学院指导教师
郑乐、姜婉莹
西安欧亚学院学员
于凯航、向杰伦、李文博奕、凌晨昕、刘珊
作品简介:作品以北京雨燕迁徙史为叙事线索,通过雨燕的视角,串联北京中轴线“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共享”的蜕变历程。以“迁徙-筑巢-离散-归巢”为主线,融合历史细节与生物习性,用微观生命史映射宏观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传递“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与生命共生”的核心主题。
作品简介:北海公园,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龙脉之眼”,承载着千年古都的气韵。这部短片以四季为轴,展现北海的灵动之美:春有纸鸢舞过巍巍白塔,夏见游船穿行太液碧波;秋来金叶铺满皇家御道,冬至冰刀划过银装中轴。从琼华岛的飞檐到五龙亭的倒影,每一帧都是中轴线上的时光印记。看一园藏尽古今,一轴贯穿春秋——这里是北海,是北京生生不息的城市脉搏。
作品简介:作品以两种不同的水墨画风分别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旧时与今日。通过戏曲串联钟鼓楼、紫禁城、天坛等历史节点,再转向当代开放的城市景象。在视觉风格上借鉴中国水墨画“留白、传神、动静结合”的美学原则,将中轴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承载的情感记忆表达出来,反应出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实现北京中轴线文化的世代传递。
作品简介:晨钟暮鼓,叩响北京中轴线的晨昏。鼓楼的钟鸣撕破晨曦,唤醒胡同里的民生;钟楼的鼓声漫过暮色,裹着归家的脚步声。七百余年,钟鼓与日子共振,每一声都是时光里的人间烟火。
作品简介:本作品以“糖葫芦串联的中轴线时空之旅”为主题,巧妙地将老北京冰糖葫芦与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冰糖葫芦作为老北京的传统小吃,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其竹签亦形似中轴线的对称轴。影片通过小孩购买糖葫芦后穿越的奇幻旅程,串联起天坛、天安门、故宫等中轴线核心景点,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画面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底蕴与民俗文化,同时隐喻了历史与未来的传承,兼具文化深度与创意表现。
作品简介:短片以一位站在景山公园至高点的人拿望远镜俯瞰京城中轴线为切入点,借望远镜的视角贯穿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故宫、钟鼓楼等南北中轴建筑,呈现其纹样、代表物品和文化内涵,带领观众穿越到中轴线的历史画卷里,尽显“中轴环纹裁天地序,圆轨时章合古今横”的意境。
作品简介:麦兜游览北京景山公园。在童趣幻想与港式幽默中,他用食物视角看世界:包子山、红豆糕台阶、煎饺山峰、饺子皮故宫屋顶……鱼丸望远镜里甚至出现叉烧包龙和芝麻糊风筝!最终拍下的照片却糊成肉色团团,留下妙趣结尾。
作品简介:本片以“中轴线”为主题,借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哈利波特和伏地魔抢夺火焰杯的经典场景,把“金瓯永固杯”这一故宫镇馆之宝作为故事线索与核心道具,置入北京中轴线的背景之中,巧妙融合中西文化,构建出一段跨时空的奇幻旅程。
作品简介:本篇没有选择中轴线的常见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更微小但充满生命力的小事物,关注民间,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能拉近观者与中轴线的距离。作品将目光聚焦在中轴线的小动物上,通过伪新闻联播的方式,让动物们用诙谐质朴的语言将中轴线的小知识传达给观众。中轴线不只是遥不可及的历史,更是一代代北京人与动物们共同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