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aD课程 |湾区漫谈:一场课程之外的跨界访谈

2025/06/11    阅读量:


 前言  

艾德艺术设计学院走进大湾区与不同行业代表人物展开一场跨界访谈。他们中有设计行业从业者、教育人、媒体人,不同的赛道相同的热忱。这不仅是一次考察,更是一场关于未来超专业化与未来职业发展可能性的探索。让我们跟随身处湾区考察一线师生的访谈视角,聆听湾区人物的真实故事,感受他们面向行业发展的热望与冷思考。




课程概述

《设计考察Ⅱ》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本课程采用“主动考察法”为课程设计原理,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与考察对象、代表项目关联互视,与行业TOP企业、专家学者交流共振,以此进行直观有效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在课程考察过程中的“游”、“观”、“感”,要求学生考察前事先做好知识的准备工作,然后在参观考察中通过图片拍摄、文字记述、视频录制、图纸测绘、手绘写生、软件创作等方式进行考察记录。考察行程结束后按照课程要求提交课题作业。



大湾区的建筑景观以及室内设计行业有什么前沿趋势?



陈斌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前沿趋势有可持续与生态、智能应用、碳汇等等。一个好的景观环境不能仅仅是为人观看,而是考虑整个生态系统。

以我们自己的项目为例,在深圳大学的校园设计时期就有从生态角度考虑,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彻底实施,但是已经从传统景观预留空间给生态方面。深圳大学校园紧邻塘朗山,生态资源比较丰富,我们观察到校园里有很多鸟类出没,所以在设计初期考虑观鸟屋的设置,让学生可以在课外之余也可以对身边的生物有更多了解。这样的校园景观从五感的角度变得富有层次感,不仅可以让你看到植物、观察生物,体验草地、树木、湖水带来的视觉享受,还增加了鸟鸣的听觉享受。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景观需要考虑的,这个校园是我们的也是小动物们的,万物互联你我都是这里的一份子。





郭强


深圳技术大学创新设计学院

参数化设计工作室主任




我个人比较关注“科技赋能设计”和“人工智能大模型”这几个方面,包括我们院校正在探索的方向也是这方面的,比如“参数化设计”和“AI+Design 人工智能赋能设计教育”已经是我们目前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数化设计核心优势之一就是将抽象的设计逻辑转化为可视化的动态过程,让设计师能够直观地观察参数变量与设计结果之间的关联,从而更高效地调整方案。参数化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可以快速验证创意,例如,形态生成可视化和功能流线可视化。在技术设计阶段实现多专业协同验证,例如,结构受力可视化和机电管线可视化。在施工与运维阶段实现数字化交付。

参数可视化对设计的价值是多重的,既可以提升决策效率又可以促进跨领域沟通,驱动创新与实验。再加上目前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设计领域会有很多新的期待。





面对市场项目多样的需求,您对环艺专业的学生需要叠加哪些跨界技能有什么建议?




冯果川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从这几年在建筑行业里的观察,有很多方向可以探索。

第一,之前城市化设计可能偏粗放,现在更精细化的改造类项目变多了,比如深圳南头古城的改造,很多建筑师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作品。第二,乡村项目和文旅相关的项目也是可以尝试的领域。第三,平面设计目前需求也很多。第四,科技类和绿色生态类相关的设计也是新趋势。

总之,建筑专业本身就比较综合学科,可以跨界的选择也很多。




冯晶磊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对于设计师的跨界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有一些人比较擅长跨界,在团队合作中就比较“丝滑”,尤其是我们做项目类型比较多样,具备跨界能力的人适应度和理解力都比较高,具备开放的心态,更容易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甚至项目的不同阶段切入,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对于团队来讲也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再次,对于不擅长跨界的人,可以选择更专业化的路线。如果能在专业的路线上发挥到极致也是一个优势,拥有不可替代的技能。一旦你做到专业的高度,就可以具备眼观八方、熟知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认知。


去跨界,还是朝着一个方向深耕,要依个人的情况而定。我个人比较倾向专业课题深度的研究,比如我们最近刚做的“澳门新八景”的研究,探讨新八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宇宙观的意义,从客观到主观、从物理层面到精神层面,甚至结合了玄学的一部分,能量流动和人的运势等等,非常有意思。例如黑沙海滩,从行、情、理、神、意将文化转化为数学语言等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最后总结出未来发展建议。




李研汀

深圳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因为经济下行,很多公司作出了业务调整,很多建设项目转变为细节打磨类项目、经营类项目、运营类项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现相应的变化。对于地产开发商或者大型规划设计院来说,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未来他们更需要的是运营好一块地、一个项目、一个产品,做一个好的品牌出来。

那么对于环艺的毕业生来说,可以考虑尝试参与到运营中去。去实践、去经营、去管理。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为了应对这样的转变,在校期间就可以补充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经济学你要学会算账,工商学你要学会商业思维,然后还需要懂政策,要懂得市场经营的知识、商业内容、文旅内容,以你学习的专业为大本营去拓展其他专业的技能,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AI的快速发展对设计领域的冲击,您对学校教学或学生学习有何建议?



蒋勇

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



AI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回顾设计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从手绘设计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短短二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对AI原理有一定理解,你会认为AI的发展将在未来彻底重塑设计领域的工作方式,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例如,最近发布的GPT-4o和FLUX v2,图片理解与生成能力已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我个人建议,刚开始学习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如何使用AI工具,而应首先理解AI的底层逻辑。从大语言模型、神经网络到稳定扩散模型的原理,了解这些将为你的设计思维提供更多启发。我推荐李飞飞教授的《我看见的世界》一书,它不仅讲述了李飞飞的个人职业历程,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波澜壮阔史。书中介绍了她一路上的抉择与挑战,以及如何寻找自己的“北极星”,在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如何寻求平衡。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我认为未来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如何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跨学科的能力也日益重要,因为许多问题无法单一学科解决。跨学科的视野不仅能为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还能为个人职业发展积累更多机会。

此外,作为设计师,要走出去多看看。当前的数据和算法为每个人构建了坚固的信息茧房,虽然看似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实际上却常常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同时,消费市场、技术理性和媒体塑造的信息垄断,使得我们对真实而具体的日常生活感知,变得尤为稀缺。因此,保持对周边的敏感性,关注身边的真实生活,因为设计的灵感源自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最后,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三句话总结:Passion(激情)、Excellence(优势)和Impact(影响)。你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兴趣?你是否擅长这项工作?你做的这件事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三个方面的交集,正是你该去追求的方向。最后,如果能够将求知欲与兴趣结合,我们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






企业目前招聘对于毕业生有什么能力要求?

颜为昕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


以深圳为例,在人才招聘上确实展现出更开放、务实的特色,"重能力轻文凭"的倾向尤为明显。这一特点的形成与深圳的城市基因、产业结构等等密切相关。

最近刚刚和一个企业合作,帮助他们选拔艺术设计类人才,作品评分环节就发现企业刻意遮蔽了作者的毕业院校,就是让作品的实力说话,这种"去标签化"的评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竞争生态,"让实力说话"不仅是公平诉求,更是效能优选。对于这种现象在深圳应该不少见,真正的实力才是最强竞争力,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快速定位价值、创造价值,并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不可替代。

曹睿芝

亩加建筑规划(深圳)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目前我们公司对人才的筛选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是韧性。

首先能力是从显性的角度来讲,持续学习的能力、设计的能力等等,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韧性无法直接判别,却是企业更看重的底层要求。韧性指一个人具备抗挫折能力、情绪消化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可以用稳定的心态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做好自己的疏解等等。同时具备能力和韧性的人才能在这个行业持续走下去,所以我们对毕业生其实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专业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学习提升,韧性则需要通过很多方面的提升才能具备。

总之,要有一个可持续工作学习的状态和心态是我们比较看重的。



陈沫霖

深圳南山博物馆|宣教部


从我们博物馆招聘的经验来看,首先比较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分绩点,在校的成绩从某种角度也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对于在工作岗位尤其重要,很多知识是学校期间不一定能够学到,在学校掌握的更多是学习方法,在工作岗位上有非常多课本外的知识需要现学现用,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毕业生是基础要求。

另外在校期间参加的实习和一些社会活动获奖的情况,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实习是从校园到社会很好的过度,如果有实习经验作为基础对于适应新工作就会很快,也会节省我们对新员工的考察时间。

面试时的逻辑性表达能力以及前期准备工作会影响到竞聘时候的评分。面试可以最直接了解应聘者,如果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的表达会非常加分。

除此之外,我个人觉得对于毕业生来说,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态度也很关键。



除了专业技能还有哪些软实力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获得更多竞争力?


裴青

深圳方向生态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在职场中,专业技能是基础门槛,而软实力决定了职业适应速度与发展潜力。

首先,沟通与表达能力。清晰传递信息与精准理解需求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核心因素,例如,能否有条理地讲述设计方案和能否准确的理解甲方的意见是项目推荐的关键因素。

还有,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前者帮助我们识别本质,后者推动我们高效落地、创造价值,能够有条理有逻辑的进行设计以及解决项目核心问题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适应力与抗压能力。大学毕业生刚进职场时,会遇到很多和学校不一样的情况,比如工作节奏快、任务变化多等等,快速响应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状态并融入新的环境是获得新工作的第一步,所以在校实习的机会是校园转入职场非常好的锻炼和过渡。

还有,时间管理能力,真正的做项目和学校做练习不同,需要多专业合作进行,对于项目进度的把控需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

最后,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它决定了设计能否突破同质化、解决复杂问题并创造持久价值。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是设计创新的原点。对于刚毕业的同学我个人认为热爱与热情是最重要的。

在项目进行中没有被认可的挫败、甲方的质疑、自我怀疑等等情况都会出现,需要这份热爱和热情突破一次又一次的瓶颈,才能获得成长。





大湾区聚集了众多人才,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同学学习的地方?

凌凌

深圳广播电台《人才驾到》|主持人


通过这么多年做节目,采访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身上确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和同学们分享。

首先,勇敢者的精神——敢闯敢试不怕失败。在深圳市委旁有个著名的雕塑,是一个人推破了“闯”字的框架,它代表了深圳人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精神。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科技创业者、设计师和艺术家,都很敢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很敢突破自己领域的瓶颈,比如做无人机的大疆、做机器人的优必选。当然,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经历很多的考验,它需要勇气、有毅力还有智慧。

第二,战略者的眼光——谋事看全局看长远。很多企业会用全球化视野布局,不管是事业发展、项目合作还是人才梯队,都有国际化的视野。同时,截至2025年深圳海归人才超过22万人,深圳有很多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带来国际化的经验和技术,结合本土优势成就行业发展。

第三,执行者的踏实——务实和高效执行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屹立在深圳蛇口,不仅记录了深圳开拓者的精神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务实”就是“把事儿干成”,“高效”就是“别浪费时间”。在深圳你会发现碰撞、合作、共赢是常见的交流场景,在聚会的机缘里,常常遇见不同资源与特长的人在相聚时,会结合各自优势共同思考“我能为你做什么?”“我们能一起做什么实现共赢”,所以谋事、做事、成事在深圳很常见。

第四,进取者的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深圳是奋斗之城、学习之城。截止2024年末,深圳常住人口近1800万,商事登记主体数量超过400万,创业密度全国第一。同时,深圳每年11月是“读书月”,2024年深圳人均阅读量22本,不仅爱阅读,而且爱学习,各种培训课程在深圳发展红火,某头部在线学习平台的后台下载量全国第一。城市与人才互相成就,深圳人的好学与进取,也推动了深圳的日新月异。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终身学习才是终生成长,抵御熵增不变的主题。



 结语  

这场跨越地域与行业边界的访谈,如同湾区涌动的潮水,碰撞出无数思维的浪花。在这场课程考察之旅中,随着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与湾区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访谈落幕,恰是新启思与探索的开始。这场湾区漫谈之旅成为一粒小小的种子,在跨地域跨职业的土壤中,生长出更多打破边界的故事。毕竟,未来的答案藏在敢于发问、勇于实践的每一位艾德学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