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果川老师的讲座结合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从城市规划的历史脉络、创新理念,再到具体设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分享的一个个实际案例,让我意识到城市规划不仅是图纸上,更是对城市灵魂的塑造,对民生福祉的深度思考。在交流环节,我大胆提出了对于方案的否定和重新改进的过程,教授耐心的解答,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坚定了我深耕城市规划领域的决心,激励我在未来用专业知识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这次大湾区的课程考察,让我收获颇丰!”
——环境2201班 邵腾
“冯果川老师的讲座宛如一股清泉,颠覆了我对学术讲座的固有认知。不同于传统讲座中晦涩艰深的理论灌输,冯老师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将专业知识编织成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让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是对城市规划理论的解读,还是对建筑设计案例的剖析,他总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教学示范课。它让我明白,学术传播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更需要创新的表达,这无疑将成为我未来学习与实践道路上的重要启示。”
——环境2201班 王泽鹏
“冯果川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带我们了解了深圳的优秀建筑,印象颇深的是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Partners)与大疆共同创作完成,命名为大疆天空之城的建筑案例。这种“未来主义”与“规则城市+自然野趣”的共生理念对我影响很深。有幸在互动环节和冯老师交流,讲座短短不到半天时间,我领略到了建筑的多元魅力,也深刻感受到设计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作为一名对这个专业饱含兴趣爱好、未来即将从业的学生,此次学习犹如一场思想的拓荒之旅。" ——环境2202班 孙钏航
“感受颇深的是,再优秀的设计师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宏伟蓝图都有可能无法得到完整实现。‘设计要贴合实际’、设计理念要‘以人为本’这些最基本的观念应该时刻记在心中。”
——环境2202班 李鑫
“冯果川老师的讲座特别接地气,他以深圳地标建筑与商业综合体规划为例,剖析设计缺陷。毫不避讳地指出某些建筑因过度追求造型独特性,而忽视建筑功能与节能需求等问题,让我深刻感悟到,建筑设计绝非冰冷的图纸堆砌,而是一场镌刻城市基因、承载民生温度的匠心之旅。”
——2202副班 杨梦圆
“我印象最深的是冯果川老师的讲座,老师不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这些建筑的背后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筑不仅是外观形态的堆砌,而是对空间、功能、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深圳作为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城市,它的建筑也充满着探索和突破。听完讲座,我的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对设计也有了新的理解。未来在我的设计中,我会更加注重空间与人的互动、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创造出既美观又有意义的作品,让设计成为城市文化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环境2203班 袁艺文
“在澳门科技大学,冯晶磊老师以妙趣横生的语言带着我们“云游”澳门八景。其中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当属东望洋灯塔。它宛如一位立于山巅的守望者,站在那里,澳门半岛的繁华与宁静便尽数舒展在眼前,楼宇街巷、车水马龙都化作流动的画卷。作为澳门的“城市形象代言人”,它不仅承载着百年岁月的记忆,更用光芒照亮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讲座结束后,我迫不及待踏上打卡之旅,想要亲身感受它的魅力。”
——环境2204班 胡支瑾
“冯果川老师的讲座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设计师一定要有人文关怀,要多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要结合美感与实用性,这对于未来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最后老师讲解深圳怪楼的故事也很有趣。在这个讲座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不仅有设计专业上知识的学习,还有设计思维上的锻炼,我相信这在未来设计的道路上,这些知识会给我很大的帮助!”
——环境2204班 王嘉杰
“冯果川教授的讲座是一次充实而难忘的学习经历,让我对建筑这门学科有了全方位的认知与思考。在讲座过程中,冯教授便以独特视角,带我们回溯建筑历史长河。他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深圳建筑的结构、布局与装饰,展现出建筑与文化、社会的紧密联系。我在这次讲座中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建筑知识,更启发了我的思维方式。我明白了建筑设计是综合性的创造活动,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受益匪浅。”
——环境2204班 刘娇娇
“郭强老师的讲座中提出参数化的设计方法论,并与当下流行的AI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设计的速度,还可以在造型上更加大胆,在AI软件的帮助下还可以给我们自己的模型写一些简单的程序,针对性非常强,这一下打开了我的思路,在讲座上老师也提供了一条可尝试参数化的简单路径,这种技术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和就业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环境2204班 王嘉杰
“通过陈斌老师的讲座分享,我了解到吴家骅教授既是深大建筑学科的奠基人,更是中国环境教育的先行者。原来我们走过的教学楼、文山湖,不只是房子和风景,更是“建筑育人”理念的深入体现。他把环境教育融入到建筑空间,让校园本身成了课程教学的实例和教材。好的建筑要关心人、关心环境。他的开拓精神让人敬佩。这场讲座让我更懂深大,也更明白未来建筑人该有的责任,并传承这种责任与精神,用心设计,守护好我们的环境。”
——环境2205班 王钰鑫
“冯果川老师的讲座分享通过一场风趣幽默的深圳建筑导览,不仅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认识了深圳市的风貌和发展历程,更带给大家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批判不是自负的否定。在批判中思考、在批判中肯定、在批判中进步。希望各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全面独立的思考能力。”
——课程授课老师 张哲霖
“当冯果川老师用他特有的幽默讲述了建筑大师们在深圳留下的作品时,突然意识到这场考察的特殊性:我正以一种近乎‘游客’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那些习以为常的天际线、街角的几何光影、匆匆掠过的公共空间,在建筑史的叙事中突然变得鲜活起来。这场讲座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深圳建筑的密码簿,更微妙地改变了我们与城市对话的方式:原来真正的‘在地考察’,恰恰始于学会用陌生人的眼睛去发现熟知的存在。每个环艺人都应该保持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
——课程授课老师 裴青
“郭强主任分享了他们团队正在开展的参数化设计,作为当代建筑与设计领域的重要方法论,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的设计创作流程。其核心在于通过算法和变量关联构建动态模型,使设计不再是静态结果,而是可调控、可优化的智能系统。深圳大学的陈斌老师分享的深大校园建筑规划设计,其中关于生态性的考虑让人感动。澳门科技大学的冯晶磊老师对于澳门新八景的深入研究从主观的个人感官到文化、时间与空间,甚至涉及玄学领域,非常有意思!”
——课程授课老师 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