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aD实践|从「作品」到「产品」——「双循环」真实项目教学新范式

2025/05/22    阅读量:

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伟大目的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增进行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企业项目命题实践,让学生深度嵌入“虚拟”职场,独立为项目“做主”,达到“真实”的历练效果,达以全员参与、分层成长的目标。


——教育的价值,从不止于结果


前言


真实项目,专注成长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如何让学生的课堂“作品”突破校园围墙,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命题。《多媒体影像》课程借助“AI+短视频”项目,以实战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培育个人及团队项目管理、商业思维及品牌战略理解等能力,助力学生在创作价值转化过程中完成从学习者到数字产品设计师的关键蜕变。


《多媒体影像》课程是一门聚焦影像策划与创作、创意表达以及AI赋能的复合型实践课程。本轮课程教学团队由7位跨专业、跨部门教师联合构成,共覆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71名大三学生。课程引入瑞典知名植物奶品牌OATLY真实广告创意项目,以“AI+创意+商业”为核心逻辑,品牌方参与命题,师生团队协力创作创意短视频广告,并用于线上营销与品牌推广。

《多媒体影像》课程创新推出“双循环”教学新模式,通过“AI+短视频”项目实践,助力学生实现从课堂作品到市场产品的价值跃迁。


“内循环”作为课程成果的对内转化路径,课程团队根据项目需求调整课程设计、互动与效果评价,关注创作的需求点与痛点,以真实项目标准引导学生完成从方案策划到影像执行全过程。“外循环”,即“真题真做”的项目实践路径,是专业课程对外输出教育价值、服务企业与社会的重要通道。当学生作品交付,进入甲方评审流程,优选作品再经过多轮打磨,最终上线品牌官方视频号,实现内外“双循环”式的教学闭环。


该课程落地的以真题驱动的“双循环”教学新模式,不仅是一次课堂教学形式的迭代,更是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项目能力的实践模式重构,“双循环”——在教中做、做中教,实现在学校“修内功”,与企业“搭桥梁”。


此次项目最终有13%的作品成功“上线”企业品牌视频号,每个作品都凝聚了校企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大量的创意与心血。“上线”也许是项目的终点,但不是教学的终点。


[视频]

优秀作品个案合集


项目前期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完成项目策划;执行阶段将项目深度融入课堂,教师分层指导视觉规范、表达调性、剧情脚本、美术风格、动态制作等全流程。学生分组协作实践,学习任务拆解为可验收阶段成果;同时引入“雇主品牌”评估机制,学生在企业反馈中深化品牌认知,逐步形成个人管理、商业与管理思维,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思维的双重锻造。

过程草图


【视频】

其他作品合集2


教学团队聚焦学生成长过程,深度复盘未被采纳的作品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分数导向”思维,认为只要将作业“交差”即可,未真正建立“用户意识”。对此,未来将细化课程评价标准,引入“企业实用性分+课程成长性分”的双维度评价体系,将企业反馈纳入学习指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需求洞察、专业判断及回应能力。同时,尽管一些学生团队作品未“上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也收获颇丰,从思维转换、脚本创作到工具使用都得到了专业指导,初步掌握了驾驭真实项目的能力,亦是本次真实项目教学的价值所在。未来团队教师也将重构差异化成长路径,让每个学生在“真项目”中找到“真位置”,收获创作热情与自信。


学生学习花絮


师生上课照片

校企项目分工图


真实项目教学的尝试,能够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不以“上线”定胜负,而以“成长轨迹”衡量教学效果,“过程”始终比“结果”更有价值。未来或许需要应对更复杂的项目、更前沿的技术,但唯有让学生直面行业痛点,在真问题里磨刀、用真需求试炼、拿真成果说话,才是实践教育永不偏移的罗盘。


【视频】

混剪视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