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欧亚学院以“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ESC:Employer-oriented & Student-centered)为核心理念,构建高效校企合作模式。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依托跨学科团队优势,深度参与西安悦荟广场产学合作,主导策划、公共空间改造、视觉创新及导视系统升级全流程,为老商场注入转型动能。该项目不仅开创“商业+社交+生态”空间盘活新路径,更成为西安老城商业更新标杆,助推区域经济升级,彰显学术实践深度融合的社会服务价值。

西安解放路商圈曾是城市商业的黄金坐标,如今却深陷泥潭:
客群断代:老龄化客流难撑消费,年轻家庭随新城外迁;
模式失效:解放路商圈曾以民生百货为核心,但因业态同质化、物业陈旧及运营模式滞后,最终陷入空置率攀升的恶性循环;
新势力碾压:凤城七路、高新科技路等TOD商圈以沉浸式体验抢占市场。


团队基于悦荟广场融合办公空间转型定位,本次项目提出“工作-消费-休闲”多元发展模式,并通过对相关案例分析后明确本次项目定位将围绕“商业+”复合功能下的空间需求多元化展开,进而提出本次公共空间改造的场景多元化的设计目标,综合考虑消费、娱乐以及社交活动在此发生。我们认为,老城商业的出路,不在“修修补补”,而在用系统性设计激活品牌能量、重构空间基因、重组用户行为。
战略升维路径
单一传统商业体 → 多元业态综合体 → 未来城市共生体
设计内核
1. 共享(Share):联动多种业态及品牌资源,打破商户资源壁垒,建立“空间共用-客流共享-数据共联”机制;
2. 共融(Co-Fusion):融合“工作-消费-社交-居住”等多元生活场景,构建24小时生活闭环;
产学协同价值
“我们不是单纯做空间、品牌或导视设计,而是通过无数次的商户访谈、产业调研、外脑审校,重新定义商业体在城市中的角色。”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以“产学共生”模式深度介入悦荟广场改造,用三步破解困局:

一级推进:品牌视觉焕新——老地标逆龄生长的“解放style ”
1.痛点洞察
全新名称缺乏认知|视觉形象体系陈旧|商办属性难以体现
2.设计操作
街道环境识别分析:充分调研解放路和东新街沿线,分析其由于双眼视差、遮挡、透视等因素对原悦荟广场楼体标识可见度的影响,运用空间视觉理论,并整合人际线、车际线、天际线视角,形成区域空间环境的整体认知。
字体设计语言:品牌字体设计以硬核黑体为骨,通过12°圆角切削软化科技冰冷感,日间呈现哑光金属质感,夜间启动自发光系统,字体边缘溢出幽蓝色晕染光效,用设计平衡“办公”与“商业”二者兼具的属性。
3.师生足迹
视觉传达专业赵铂、刘莎妮、李子尧三位老师,多次与甲方进行策略商讨、创意沟通,共同描绘悦荟品牌新面貌。赵铂老师对品牌字体及外立面字体进行了多种组合应用的标准化设计。


1.痛点洞察
封闭绿带阻隔人流|高差割裂空间|功能单一缺乏黏性
2.设计操作
拆墙引客:打开6900㎡封闭界面,打造阶梯式“社交岛”,将市政空间变为商场露天客厅;
动态分区:模块化外摆家具实现商业外摆/办公休憩/快闪市集/亲子互动场景自由切换;
生态重塑:植栽风格重新定义,让“都市自然风”流淌于空间中。
3.师生足迹
该业务板块是由环境设计专业高矗、刘晓洁、胡雪娇三位老师组成技术团队,由高矗老师总体统筹该业务板块,从前期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再到现场施工落地跟踪,全过程参与到实施环节中。







三级推进:导视系统优化——空间体验与流量转化的“隐形推手”
1.痛点洞察
导视系统混乱|空间功能更新|指示效率低下
2.设计操作
空间切片 :物理空间风格流线以及色彩分析切片,梳理人流动线热力图,导视点位功能审校。
系统重塑:三级导视体系构建:一级导视,全局认知锚点;二级导视,区域分流枢纽;三级导视,精准信息引导。 (平均寻路时间从4.5分钟→ 1.8分钟|楼层层冷区到店率↑42%)
更新范式:贴身打造多种导视画面模板,方便商业体导视信息持续更新与后续运营维护。
3.师生足迹
导视系统更新板块由视觉传达专业刘莎妮、李子尧、班京兆三位老师持续跟进,同时B317创意视觉工作室师生团队也参与其中,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并对现有空间的导视点位进行功能审校与寻路系统建立。目前,导视系统更新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目前,西安悦荟广场创新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院师生团队全程深度参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项目的高质量落地保驾护航。 从设计方案的精细打磨到施工过程的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师生的心血与智慧。我们期待着项目最终的完美呈现,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三大引擎协同转动,老商场逐渐实现自我造血,为西安悦荟广场乃至整个解放路商圈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项目团队成员:
王瑛、夏颖、张哲霖
高矗、刘晓洁、胡雪娇
刘莎妮、赵铂、李子尧、班京兆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团队:
薛天祥、李玥、刘桉郡
B317创意视觉工作室学生团队:
申成婧、周婧文、李想、刘海馨、彭丹
转发助力,让更多老城找到重生密码,也欢迎更多力量加入我们的“城市更新产学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