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多样化教学形式与审美素养培养

2025/01/24    阅读量:

“如果人类史、器物史、艺术史、思想史最终汇聚到一点,那这个点一定是设计史。”


——卢吉·克拉尼 Luigi Colani(1928-2019)


开设在大一学年的学科平台基础课程《设计史》,面向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内容主要呈现1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课程将设计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探讨,将设计与人类文化活动、社会发展相结合,基于历史事实及相关图文资料,围绕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及作品展开,在架构以时间为主轴的发展脉络的同时穿插小专题,深化对设计与艺术、与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


#01

从被动到主动

从个体到学习共同体


在以实践和创新为主导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实践与探索,尽一切可能打破刚进入大学的学子们对于理论课的刻板印象。在教学中,增加以学生为主导的讨论、学习、展示与分享活动,将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探索,教师则更多是引导、示范、鼓励和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


#02

从理论到实践

从抽象概念到视觉呈现


对于不同时期设计风格的辨识和分析能力是设计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视觉呈现为主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们快速识别不同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对设计作品中的视觉元素提炼,深化理解和记忆,体验共同学习和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

视觉分析思维导图


#03

从教室到设计博物馆

从书本影像到实物


西安欧亚学院设计博物馆(Museum ofDesign,简称“MOD”) 现代设计馆以现代设计的历史进程为脉络,展陈了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的具有影响力及划时代意义的设计作品,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绝佳的现场观摩与学习机会。课程组组织2024级3个专业18个班级依次前往设计博物馆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引导学生们近距离观察、感受经典设计作品的材质、比例、结构、体量与工艺细节,并让学生们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设计理念和风格特征进行提前调研和现场讲解,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在此特别感谢设计博物馆对此次教学活动的支持,感谢博物馆戴至昭老师沟通与协调,感谢熊嘉昕同学对中国馆展陈作品的讲解。


设计史课程借助多样化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帮助他们理解设计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开阔设计视野,提升审美素养,为设计实践提供灵感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