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语料与语境——AI生成的视觉养成”工作坊&作品展

2024/11/20    阅读量:



一场AI影像讲座

Lecture


AI影像生成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创作方式。独立策展人、影像批评家、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山东师大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研究生合作导师海杰,在南工坊西翼大厅进行了以“语料与语境——AI生成的视觉养成”为主题的讲座。带领学生们探索人工智能与影像艺术的最佳结合点,尝试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质的当代艺术佳作,一同探寻未来影像领域更多的可能性。

讲座合影




三日AI影像工作坊

Workshop

讲座之后,海杰老师带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2级双语班的同学、部分专业组教师以及通过招募而来对于AI影像创作感兴趣的同学,在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南工坊摄影工作室,开展了为期三日的“语料与语境——AI生成的视觉养成”影像创作工作坊。



在授课过程中,主讲人从AI图像生成实践出发,阐释AI图像生成过程中的图像堆叠机制。而语料作为AI生成图像的“烽火台”,如何在生成的过程中,重构图像。海杰老师指出AI生成图像的三个重要视觉养成来源:艺术史、大众文化与社会事件。主讲人基于自己和其他艺术家的AI生成实践经验,通过讲解BUG作为媒介身份和线索,来剖析AI生成图像背后的逻辑。尤其对人们关心的AI图像与摄影的区别进行对比研究,并指出AI生成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背后的美学困境和时间成本。




工作坊作品展示

Works

01


《楚门》

吴钰

数媒2205班



在创作过程中以《楚门的世界》为创意灵感,在“进入或走出门”这一事件的意义上做了转换。讲述了一群戴着红色帽子的人,他们带着好奇和执着试图进入一个神秘的“门内世界”。一旦进入这个空间,现实的边界开始模糊,他们逐渐发现这里的一切并不如表面那么简单。在  这个奇特的空间里,事物的逻辑失去控制,空间扭曲且不断重构,时间似乎被反复剪辑,人们的行动变得机械化,而他们所追寻的“出口”也总是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逃脱他们的掌握。


这组作品以寓言式的荒诞风格和科幻元素揭示了人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迷失自我、重复追寻的心理状态,通过门内外世界的双重结构,让观众在荒诞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丝深刻的反思。

02


《电子城市》

曹鑫睿、黄艳君

数媒2202班



这组作品融合了电子元件与城市景观的元素。电路板如同城市蓝图的微观模板,中枢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关键节点,其规整的线条与城市的错落轮廓相互映衬,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和人类文明的碰撞结合,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平衡的思考。




03


《数据接驳》

张塬塬

数媒2205班



这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超现实手法表现了科技与人类的深度连接,在病房中,孩子们通过复杂的数据线直接接入游戏世界,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互动。画面的核心在于飘浮的线缆,它们象征着科技的力量,也暗含了对依赖技术的社会问题的反思。这是一个关于虚拟与现实边界消融的未来寓言,同时也在唤起人们对纯真童年的珍视与保护。




04


《红月》

张硕

数媒2205班



在远古之时,人类居住在一片红色大地之上。传说中,天边有一轮神秘的红月,能赐予人永生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然而,红月悬于遥远的绝崖之上,周围是无尽的荒野和危险的峭壁,任何试图接近的人都从未归来。三位勇者为了人类的未来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们一路跋涉,跨越了冰冷的大海和陡峭的深谷。每一步都在考验着他们的信念。最终,他们站在红月之下,得到了指引和祝福,将光明与智慧带回人间,从此人类不再被黑暗所困扰。

05


《老表的24座大山》

陈宪威

数媒2205班



此系列照片旨在深刻反映乡土文化的作品,采用“群山”作为主题,象征着对生活中的重重考验和挑战。这里的“群山”不仅是具体的山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磨难、责任与期望,代表着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艰难与奋斗。每座“大山”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压力、家族责任或个人心理上的挑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物内心的成长。




06


《虚光之囿》

郝逸军

数媒2203班



这一理念意在揭示人们在手机和数字科技带来的虚拟光芒中逐渐被囚禁、失去自我和真实感的现象。通过“虚光”(虚拟的光芒)与“囿”(束缚或限制)的结合,这个理念强调人类在数字时代因手机依赖而陷入的一种“看不见的牢笼”。





总结与体会

Impressions

数媒2205班 吴钰:

在工坊和海杰老师学习Midjourney AI技术后,我对其设计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初接触AI生成图像时,觉得它只是一个工具,便捷地实现视觉效果,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它更像一个创意协作的伙伴。海杰老师分享了许多创作思路,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关键词和风格的精准组合抓住创作核心,与AI互动的精髓在于引导,而非依赖。通过AI生成,我可以快速调用数十万幅经典艺术作品的视觉语言,在设计中自由穿梭于各历史风格之中。老师还鼓励我们从生活小事和趣味点入手,发现创意源泉,这拓宽了我对艺术史的理解和设计思路: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元素可以自然融入现代设计,这不仅是创意的呈现,更是与艺术史的深度对话。


数媒2205班 陈宪威:

通过这些天的AI影像工作坊,我感受到了AI 图像生成工具可以帮助我快速将想法视觉化,这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这类工具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帮助我跳出传统的创作思维框架,激发出更多创意。在使用AI 工具时,我学习到如何通过精炼提示词来生成更符合预期的图像。不同的关键词、描述的细节、风格参数等会对最终图像有显著影响。ai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更是对艺术创作模式的全新定义。它使得创作者能够突破技能的限制,实现更具创新性的艺术表达。


数媒2205班 张硕: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使用AI绘画工具MJ可以帮助我拓宽设计思路,快速生成创意概念,尤其在初期的灵感发掘阶段非常有用。它让我在短时间内尝试多种风格和表现手法,甚至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使用MJ还能帮助我了解不同元素的组合方式,为后续的设计制作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AI生成的作品虽然高效,但要想完全符合专业要求,仍需加以手动调整和完善,这也锻炼了我的设计鉴赏力和优化能力。


数媒2202班 黄艳君:

在工作坊中,我首次深入接触到了 AI 图像生成技术,在尝试生成城市图景的时候,通过文本输入,就能创造出不同创意的图像,其强大的功能令我震撼。AI偶然生成的图像把壁画与电路板完美结合,这激发了我的创意,转变了我的创意思维。在制作过程中,初始生成的图像并没有达到预期。于是加入了更多描述性词语,并提供参考图来调整输出指令,比如“立体主义、昏黄的光线”。这让我明白,与 AI 合作需要沟通,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和不断优化指令来实现我们的创作目标。这次 AI 智能图像生成工作坊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期待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工作中。


数媒2203班 郝逸军:

参加AI工作坊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AI看似深奥,但在导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了背后的逻辑和应用。特别是亲自动手操作和编写代码,让我体会到了AI模型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每一次实验都带来了小小的成就感,也加深了我对AI技术的兴趣。这次工作坊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让我看到了AI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开阔了视野。结语:此次工作坊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看到同学们通过AI的工具,应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