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Brown院长受邀参加|2022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题论坛

2022/11/27


图片


“影像•北京论坛”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重要内容版块之一,将邀请众多摄影艺术家、策展人、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摄影艺术发展趋势、北京双奥遗产、世界城市文化地标、青少年摄影美育教育等话题开展十余场对话讲座,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北京国际摄影周展览的学术水准,打造影响力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公益大讲堂。


北京国际摄影周2022

学术主题论坛


论坛主题

影像:新时代·新视界——媒介生态与影像生产

主办单位

北京国际摄影周2022组委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

承办单位

中艺文旅

时间

2022年11月30日14:00-17:00


2022北京国际摄影周,延续以往九届摄影周以摄影本体属性为学术立足点设立主题的传统,结合影像文化的特征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确立主题为:“影像:新时代•新视界”。此次主题论坛时值北京国际摄影周十周年,是一个回顾与展望的美好时刻。在过去的十年中,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使得“作为媒介的影像”与“作为影像的媒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将媒介生态与影像生产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在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后网络、后数字、NFT、元宇宙构建的混合现实中,重思人的主体性,重思一种新美学,重思我们的未来?


基于这一问题,此次主题论坛设置“摄影与影像”“媒介与技术”两个单元,邀请李树峰、托尼·布朗(Tony Brown)、董冰峰、杨梦娇、车致新、杨宸六位嘉宾,围绕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回顾,后数字时代的摄影与影像,当代影像展览研究与策划,从NFT摄影个案出发的思考,重思媒介、幽灵与可见性,关于斯蒂格勒的电影思考六个议题展开分享与讨论,借此推动摄影与影像学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一种同时看向宇宙和看向自身的新视界影像思维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


第一部分:摄影与影像


【嘉宾】

这十年——对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的回顾


图片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副主席、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国内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多次担任北京国际摄影周、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等学术主持人,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卷》(第三次修订)主编。


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摄影艺术概论》等,《看与见——摄影小札》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4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2020年入选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摄影——一个后数字时代

图片

托尼·布朗(Tony Brown)

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终身教授,曾任该院雕塑系主任以及博士培养项目“塞纳计划”主任,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The New School)巴黎分院前学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

图片

董冰峰

现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2005年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同时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亚洲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第二部分:媒介与技术


严肃地思考NFT摄影?

——以贾斯丁·阿维萨诺为例

图片

杨梦娇

201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方向博士。毕业至今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任《艺术学研究》杂志编辑。


从事20世纪中国的视觉文化和艺术史、数字艺术及其理论等方向的研究,并策划当代艺术展览。所著论文、译文散见于《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数码艺术》等期刊、文集。策划“雁过寒潭不留痕——徐冰和他的学生们”“时代与记忆——中国纪实摄影40年40人”等展览。

可见的幽灵——重思媒介、幽灵与可见性

图片

车致新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目前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研究兴趣包括媒介理论、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媒介技术话语的谱系:基特勒思想研究》,译著《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

“电影犹如意识”与麦茨式影院的“崩溃”
——谈谈斯蒂格勒的电影思考

图片

杨宸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幻文学、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后人类主义理论、电影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游戏与媒介研究等。


文章见于《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化研究》、《澎湃新闻·思想市场》、《ARTFORUM艺术论坛》等。


【学术主持】

图片

李镇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