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故事> 正文

EAaD榜样|张雅舒:在艾德,用坚持 点亮艺术设计的星空

2025/06/05    阅读量:



2025 Vol.01

张雅舒

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景观方向2025级毕业生




在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她或伏案勾勒设计草图,或与同学热烈讨论创作理念,又或在图书馆翻阅厚重的艺术史典籍。她是张雅舒,考入西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



张雅舒(右)毕业留影



“只要你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这句看似简单的座右铭,贯穿了她从本科学习到考研上岸的全程。今天,让我们通过她的故事,看见一个艺术学子如何用坚持与智慧,在挑战中破茧成蝶。




undefined

毕业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瓶颈?如何解决?




张雅舒:

《尘世浮华》创作手记:当秦砖汉瓦遇见现代商业空间——毕业创作瓶颈突破实录


张雅舒毕业创作:《尘世浮华》



历史符号的现代转译困境问题呈现:

在将秦代建筑元素融入商业空间时,团队最初直接复制了高台建筑、悬山顶等造型,导致空间压抑。导师尖锐指出:"这不是文化再生,是历史标本的粗暴移植。


解决方案:

符号解构-将秦瓦当纹样转化为镂空金属隔断,既保留"回纹"图案的文化隐喻,又保证空间通透性。用现代玻璃材质模拟秦宫"金釭"构件的光影效果,在立柱顶部形成渐变光晕。


功能适配-改造"复道"(古代空中廊道)为双层动线系统:下层通行,上层设置AR互动屏讲述建筑历史将夯土墙肌理转化为3D打印墙面模块,内置温控系统解决传统材料维护难题。


创作心法:

在限制中寻找自由-咸阳博物院连续蹲守7天,记录不同年龄段观众在展柜前的停留时间。






张雅舒调研取景



张雅舒在毕业答辩时的一段话或许是最好的注解:"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历史基因在现代空间中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每个瓶颈都是设计进化的催化剂。"






备考期间,如何平衡毕业设计与考研复习?




张雅舒:

“我把每一天切成‘三明治’:设计创作是面包,考研复习是夹心。”




压力最大时,她在宿舍边哭边改草图。“崩溃很正常,但别停手。”她分享了一个减压秘诀:用设计思维解构任务——将考研知识点视觉化,如把“包豪斯运动”画成时间轴,既复习了专业课,又锻炼了设计能力。


张雅舒与毕设小组师生合影


undefined

AI技术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变革?你的应对思路?


张雅舒:

在创作《尘世浮华》项目时,曾尝试使用MidJourney辅助生成商业空间的概念图。AI工具确实快速输出了数十版符合秦代建筑风格的构图,但这些方案很快暴露出三个致命缺陷:首先,AI无法理解"夯土墙"在现代商业空间中承载的情感记忆,只是机械复制纹理图案;其次,生成的空间动线完全忽视老年人对"可停留交流角落"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所有方案都缺失对"市井烟火气"的呈现——那种让顾客愿意驻足闲聊的微妙氛围。

《尘世浮华》作品局部


这种局限性使她更深刻认识到,人类设计师的共情力体现在三个维度:需求洞察(发现商户与顾客未言明的期待)、文化解码(将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语言)、情感编织(在空间里埋藏引发共鸣的故事线索)。


"真正的设计温度来自'在场感'"在张雅舒设计笔记里的现场速写,"就像改造老巷子时,AI永远不知道居民们最舍不得的是那棵歪脖子树下的石凳,而不是建筑本身。"这种对使用者情感记忆的守护,正是设计师超越工具价值的核心所在。将AI作为灵感速写本,深耕传统文化,从《营造法式》等古籍中提炼设计语言。“AI再强大,也难复制千年美学积淀。”


课题作业获奖与前院长合影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张雅舒的真心话:

“迷茫时,先做5分钟再说。”


她回忆大二时的低谷期:专业课分数平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设计。直到参与“纹样图案设计相关课题,她尝试将陕北剪纸运用其中,意外获得老师盛赞。“很多天赋,是动手后才被发现的。”


她建议新生:横向尝试,多做尝试、了解不一样课程,“我的考研研究方向,就受到不同课程的启发”;纵向深挖,定期整理作品集,“大一的粗糙草图与大四的成熟方案对比,会看见自己的生长轨迹”。

张雅舒荣誉证书

undefined

在艾德,每一刻都是未来伏笔。


张雅舒的笔记本扉页写着一行小字:“种子破土时,从不在意头顶是晴空还是暴雨。”从被否决的毕业设计初稿,到考研复试时侃侃而谈创作理念;从面对AI冲击的焦虑,到坚定“人机协作”的从容——她的故事里,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


如今,站在研究生新起点的她,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艾德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是永对世界保持好奇与敬畏。”说这句话时,她摩挲着毕业设计留下的那枚锈蚀钢筋书签,仿佛那不仅是作品的余韵,更是时光馈赠的勇气印章。